颐圣堂创办于1698年(清康熙三十七年),是山西四大老药号之一,300多年来秉承医药不分家的理念,专注于中成药制药。颐圣堂每代传人都有经典名方、名药传世。第九代传承人杨巨奎因开创“龟龄集”现代化制作技艺,被评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。
1996年,杨巨奎在“颐圣堂”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司化经营,成立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,并一直沿用“颐圣堂”作为商标。公司秉承诚信经营,目前已经成为一家集中药研发、中成药生产、营销服务、中药材养殖种植、中医药特色诊疗、中医药文化教育、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中药健康产业园。
公司现生产软胶囊剂、硬胶囊剂、颗粒剂、丸剂和滴鼻剂5个剂型,共55个品种,其中独家品种3个,独家控销品种2个,独家剂型品种2个,中药保护品种4个,国家医保品种11个,国家基本药物品种12个,OTC品种24个,拥有各项专利10项,涵盖了心血管科、消化科、呼吸科、癌症、补益类等多类常见病多发病用药。同时,拥有独立的中医药研发机构山西黄河中医药研究所,并与国内多所知名院校广泛合作,保持着业内领先的新药研发能力,目前有数个新药产品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,即将上市。
公司生产基地坐落在有“药谷”美誉的太谷县城,龟龄山庄1号。基地占地三百多亩,建筑物八万多平米,包括办公、生产检验生活区等,仓库总面积二万七千多平米。6条生产线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。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,适应市场需求,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立了新的提取车间,实现中药提取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,同时加入了产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,实现了国内生产技术的领先水平。
颐圣堂创办于1698年(清康熙三十七年),是山西四大老药号之一,300多年来秉承医药不分家的理念,专注于中成药制药。颐圣堂每代传人都有经典名方、名药传世。第九代传承人杨巨奎因开创“龟龄集”现代化制作技艺,被评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。
1996年,杨巨奎在“颐圣堂”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司化经营,成立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,并一直沿用“颐圣堂”作为商标。公司秉承诚信经营,目前已经成为一家集中药研发、中成药生产、营销服务、中药材养殖种植、中医药特色诊疗、中医药文化教育、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中药健康产业园。
公司现生产软胶囊剂、硬胶囊剂、颗粒剂、丸剂和滴鼻剂5个剂型,共55个品种,其中独家品种3个,独家控销品种2个,独家剂型品种2个,中药保护品种4个,国家医保品种11个,国家基本药物品种12个,OTC品种24个,拥有各项专利10项,涵盖了心血管科、消化科、呼吸科、癌症、补益类等多类常见病多发病用药。同时,拥有独立的中医药研发机构山西黄河中医药研究所,并与国内多所知名院校广泛合作,保持着业内领先的新药研发能力,目前有数个新药产品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,即将上市。
公司生产基地坐落在有“药谷”美誉的太谷县城,龟龄山庄1号。基地占地三百多亩,建筑物八万多平米,包括办公、生产检验生活区等,仓库总面积二万七千多平米。6条生产线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。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,适应市场需求,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立了新的提取车间,实现中药提取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,同时加入了产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,实现了国内生产技术的领先水平。
“颐圣堂”创始人杨秉忠,坚持以疗效出众的中成药作为取胜之匙,从选料到炮制都精益求精,“颐圣堂”很快因此声名鹊起,遍地分号。开设在亳州山陕会馆旁 “颐圣堂”分号,经营总号中成药和参茸,转销南洋及全国;开设在广州豪泮街 “颐圣堂”分号,进口南药;开设在北京崇文门的“千芝堂”,经营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露、油、绽、酒等各 14 门科,计 353 种中成药。
“颐圣堂”第三代传人杨风和,研究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“牛黄清心丸”,对珍贵药材溯源考证,制定了更加科学的炮制方法,纳入 “颐圣堂”的配本。“颐圣堂”改进“牛黄清心丸”工艺,传入京城,同行纷纷效仿。同仁堂老药工郭海蓉称赞“颐圣堂”牛黄清心丸:“因炮制加工特殊导致药性和功能上有所不同”。同治三年,“颐圣堂”第六代传人杨正之,将“宁坤至宝丹”二次创新,删减木香、苏叶,增加鹿茸、香附、鹿角霜。一增一减,整个药效极大提高。解放后,“颐圣堂”第九代传人杨巨奎,开创“龟龄集”现代化制作技艺,被评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”。
颐圣堂一路走来,并非一帆风顺。据《太谷县志》记载,当时太谷县发生空前饥荒,民不聊生。为解救饥民,第五代传人杨瑞庵紧缩经营,撤庄捐粮,卖掉了与“同仁堂”齐名的“千芝堂”和“颐圣堂”其他分号,“颐圣堂”因此元气大伤。光绪四年,为了表彰杨氏家族的赈灾义捐,清政府颁发了加盖官印的“功牌”,上面有工整详细的记载,至今仍存放在山西中医药博物馆中。太谷四大家族的后代、县人大副主任孙建富说:“颐圣堂几乎达到倾家荡产的程度,但正是‘颐圣堂’带头救灾,才把全县富户带动起来,挽救了太谷县三四万人的性命!”